Wednesday, July 15, 2009

Digg 2

路人乙说一篇不要写的太长,所以关于Digg就分两篇来写。Digg的故事也的确比较长。

上文说到Digg的另一个联合创始人Kevin跟Jay通过电视节目“Screen Saver”认识。Jay说Kevin就像十年前的自己,满脑子都是点子。更加精确的描述是这样的:Kevin每天早起,喝一杯绿茶,然后准备淋浴,在绿茶和淋浴之间会抄起电话来打给Jay,跟他讲自己新产生的8个新点子(按照时间推算,这些点子肯定是做梦产生的,创业者也的确都是梦想家),Jay评价这8个点子中有7个都可以产生绝妙的商业计划,而其中1个是狗屎。Digg则属于其中绝妙的点子之一。

Digg的产生是由于他们看到了Google的局限性,因为机器的自动评价和挖掘毕竟不能代替人肉的力量。Digg最开始的想法就是依靠人肉重组互联网上的信息,Kevin和Jay很快发现不是任何信息都适合人肉的,他们将最终目标锁定在了新闻这类大家都关心的信息上。接下来就是盈利模式的问题,Digg收费是不现实的,没有人乐意花钱买本来免费的内容,即使内容经过了人工筛选也不会有人乐意为此付费。于是广告成了唯一可能的收入来源,到此为止一切清晰,但只是空中楼阁,还没有实现。

此时的Jay已经搬到了纽约,只是通过电话和Kevin交流这些想法,Jay每个月还会从equinix收到一点微薄的工资,此时正在筹划去咖啡店打些零工来贴补家用(作为一家纳斯达克公司的创始人,的确惨到底了)。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找到咖啡店打杂的工作之前决定先把Digg这个点子实现了看看。Jay和Kevin两个人当时都没什么钱,但是其实互联网创业往往不需要太多钱,尤其他们的Digg是个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的平台,除了网站之外就没什么其他成本了。Digg最开始的预算是1200美元,Kevin从加拿大的Halifax雇用了一个PHP程序员来做原型,1200美元两周时间PHP程序员按照最初的设计把网站完成了。但是Kevin和Jay都是完美主义者,又在细节上纠缠了两周,设计改了又改,最后实际成本是2500美元,然后Digg就上线了。最开始用来的是租来的主机,按Jay的说法是每月一百美元的廉价服务器,廉价服务器很快扛不住负载了。用PHP搭档构架也撑不住那么多用户。这种迹象的出现对任何一个有商业模式的startup其实都是好现象。因为Jay以前有过成功融资的经验,他们很顺利的找来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网站构架重搭一系列步入正轨,从此有了今天的Digg。现在Kevin是Digg的首席构架师,Jay是Digg的CEO。

Jay在回忆Digg初创阶段的时候讲了他对互联网创业的一个观点: 任何时候你有了一个点子,只要能说服自己,就去实现它,如果自己不会做网站就去找FreeLancer的程序员,比如rentacoder之类的地方,初始阶段的成本其实很低,但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有人读过创业成功的统计数字,大概不到1%,这么低的成功率让大部分跃跃欲试的人望而却步。Jay认为其实很多优秀的点子做出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没有商业模式的点子听上去再诱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产品原型到商业模式之间的过渡至少需要6个月,能否完成这个转换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另外关于融资,Jay的观点是尽量少拿钱,有很多融资高手可以几百万上千万的拿到投资,但问题是你拿到这么多钱来做什么?大部分的创业公司是不需要这么多钱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拿得越多,死得越快,不拿钱或少拿钱的创业公司大部分是创始人自掏腰包,使用起来就会格外小心。投资人的钱Burn Rate很容易就很高,因为融来这么多钱其实公司大半也不是自己的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