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一点,Digg的创始人Jay其实是一个很牛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equinix.com的创始人,Jay曾在DEC工作。啥?没听说过DEC?也难怪,这家公司已经倒了,但是在90年代初期DEC基本上是计算机的代名词,PDP-11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equinix来源于DEC的一个实验室项目。折腾了这么久还没到Digg呢,兜这个圈子是有原因的,且听下回分解。
圈子再绕大一点,Digg的创始人Jay大学读的是波士顿大学(好像波士顿地区Boston University,Boston College有不少的学生出来创业,BC应该是有个创业相关的专业)。但是Jay读得不是IT专业,而是声学工程,他当初的理想就是进入电影界,做个音效师。大学毕业之后Jay来到旧金山,他一心想从事电影音效工作,但是找到的都是端茶倒水扫地擦桌子的工作(他本人原话coffee and broom,估计潜规则都潜不到自己身上,郁闷啊)。他住在旧金山北部一个挺破的区,电影界的打杂工作甚至不足以支付他的房租。于是他开始找些IT的零活来做,因为他对IT类的技术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工作很快就带来了收入,甚至有人愿意给他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位。Jay是一个矢志不渝的四有青年,拒绝了所有的长期IT职位,一心在电影圈打拼,但是终无所获。最后他决定放下包袱,周游世界,重头再来,这个时间大概是92~93年。
Jay周游回来之后加入了一个做网络的startup,那个时候其实还是互联网的婴儿时期,大家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按照Jay自己的话说,很多高科技的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最需要的东西其实就是common sense,这也是沉迷于技术的人往往缺少的,越简单的可能越看不到。在这个start up之后96年Jay加入了DEC在Palo Alto的一个研究项目“Palo Alto Internet Exchange”( 看上去这个东西好像就是最早的交换机?)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跟另一个人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是当年的DEC太大了,按照Jay自己的话说想在这么大的一个公司里面推广这些想法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两个人跳出来创立了equinix。
现在DEC死了,但是跳出来的equinix还活得很好,这似乎是硅谷硬件公司的宿命。比如SUN,DEC以及Compaq,你要是在90年代初期关注过国内计算机的报价,这些都是要六位数人民币的品牌。
有意思的是尽管equinix活下来了,纳斯达克上市了,火了,Jay却没有因此挣到多少钱。直白一点说,他失败了。当然他自己说的不那么直接,按照Jay自己的说法是他放权过快,跟公司的管理层意见不一致,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当年亲手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们cash out的钱比他自己要多多了,因为他对公司失去了控制权。对于Jay来说就好比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眼睁睁让别人拐跑了,而且最郁闷的是他没有在最高点抛出公司的股份,手里拿着的大部分股票在.com泡沫破裂之后一瞬间缩水到原来的1/32。Jay有三个小孩,他把手里的全部股票出尽之后只是刚好够支付三个小孩的大学学费(按照美国的习惯父母要管孩子到大学毕业,然后就撒手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创始人,Jay开得是一辆九年旧的破车,从来没买过跑车,也没享受过奢靡的生活,距离财务自由更是十万八千里,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顺便说一句,在职业经理人的体系下,公司创始人被逐出公司并不鲜见,最著名的比如乔布斯被苹果扫地出门,当然后来又请回去了。但是equinix如果一直有Jay掌舵,或许就不会想现在这么成功,创始人的存在如果不能够为公司做出贡献,甚至是有负面影响,他就必然面临被迫出走的局面。一个人走了可以让公司活下来,尽管残酷,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如此,这也被证明是大部分成功企业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企业创立之后员工(包括创始人)应该忠诚于企业制度而不是创始人个人。
扯远了,回到倒霉的Jay。此时的Jay已经心灰意冷,厌倦了商场的厮杀,准备退隐山林去也。当然他要是真按照自己的退隐计划实施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Digg了。Jay的退隐计划实施了第一步,他们在纽约州的郊区买了一个很便宜的房子(看来Jay是真的厌倦了硅谷,一下跑到最东边去了),然后全家搬到了纽约,发誓从此再不踏入硅谷一步,这是一片伤心地,死亡谷,惨啊。
这时候轮到Digg的另一位创始人Kevin出场了。Kevin也不是IT科班出身,他更搞笑,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他跟Jay认识是由于他主持的一档叫“Screen Saver”的电视节目,有一集介绍equinix和internet的关系,Kevin采访了J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