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6, 2009

插一段凯鹏华盈(KPCB)的插曲

摘录自Tom Perkins的自传Valley Boy
Kleiner 第一定律
When the money is available, take it!
当有钱拿的时候,立刻拿走!
Kleiner 第二定律
The more difficult the decision, the less it matters what you choose.
越难下决心,你选择的东西越不重要.

第二定律据说更加深刻

潘多拉魔盒(pandora.com) 死心眼的胜利

pandora.com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按照其创始人Tim自己的说法,我们本不该活下来的("We shouldn't have survied"),经过了三年一分钱没有的死亡行军,居然起死回生。

Tim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声学工程专业(又一个学声学的,看来互联网创业回去先得补声学的课),Tim从小喜欢音乐,基本属于无师自通的类型,后来进入斯坦福科班深造读完本科。99年的时候Tim产生了为音乐分类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笨拙,全靠音乐专家一首首的听过去手工对所有歌曲分类。然后根据听众的喜好给他们推荐类似的音乐。最开始他们是想把这个产品卖给音乐制作商和分销商诸如bestbuy。他的想法得到了另外一个学音乐的朋友的支持,他们在00年1月注册了公司,并且在00年3月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公司当时还不叫潘多拉,而是一个长而绕口的名字: Savage Beast Technologies 。什么产品和用户都没有,凭一个看上去颇为笨拙的idea,只用了两个月就拿到了VC的钱,这个钱拿得太容易了,因此后面的路也会荆棘丛生。

00年3月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如果你经历过.com泡沫破裂的话会回忆起那是.com神话轰然倒下前的最后甜蜜期,也就是加个0转手就套现最疯狂的时期。Tim刚刚拿到第一笔钱,硅谷就开始变得腥风血雨,因此他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也没有拿到第二笔钱。01年初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第一个原型,选一首歌他们的系统会智能的推荐类似风格的歌曲。这个原型得到了一些小订单,但不足以支撑公司的现金流。公司的银行账户很快见底了,一毛不剩。于是公司开始了拖欠工资,打白条,有的人开始离开,最后干脆发不出工资了。此时他们手里唯一有的就是一个原型系统可以用来标定和分类歌曲,想做进一步的开发和市场都是不可能的了。很多公司到了这个时候就会进入一个low maintenance的状态,最后悄无声息的死掉。但是Pandora(当时还叫Savage Beast Technologies)的情况比较特殊,居然还有音乐爱好者乐意留下来继续进行歌曲分类,同时还有些程序员利用业余时间维护一下程序。这些人都不那公司一分钱,拿到的都是欠条,Tim自嘲说这叫债务融资(Debt Financing) 当然这些都不能保证是全时的,但是这些人居然坚持了下来。我猜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给歌曲分类打tag这件事还蛮有趣的,也提示了web2.0的创业者们,一件事如果非常好玩,不给钱也有人乐意白干!

直到04年公司拿到第二笔投资,在这三年时间里公司是完全在0现金流的状态下运行的,Tim称之为死亡行军(Death Marching),在此期间公司共打白条工资达一百五十万美元。在第二笔投资到来的时候他们把这笔钱如数发给了参与死亡行军的雇员。从投资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冤大头的行为。第二轮的投资总额为九百万美元,但是其中的1/6要先拿去还债,VC等于是投资买债了, 但是Tim坚持要还。这是留下来的人应得的,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些人将更加忠诚于公司。坚持三年,又坚持把拖欠的工资补上,可见Tim是一个多么死心眼的人。

Wednesday, July 15, 2009

Digg 2

路人乙说一篇不要写的太长,所以关于Digg就分两篇来写。Digg的故事也的确比较长。

上文说到Digg的另一个联合创始人Kevin跟Jay通过电视节目“Screen Saver”认识。Jay说Kevin就像十年前的自己,满脑子都是点子。更加精确的描述是这样的:Kevin每天早起,喝一杯绿茶,然后准备淋浴,在绿茶和淋浴之间会抄起电话来打给Jay,跟他讲自己新产生的8个新点子(按照时间推算,这些点子肯定是做梦产生的,创业者也的确都是梦想家),Jay评价这8个点子中有7个都可以产生绝妙的商业计划,而其中1个是狗屎。Digg则属于其中绝妙的点子之一。

Digg的产生是由于他们看到了Google的局限性,因为机器的自动评价和挖掘毕竟不能代替人肉的力量。Digg最开始的想法就是依靠人肉重组互联网上的信息,Kevin和Jay很快发现不是任何信息都适合人肉的,他们将最终目标锁定在了新闻这类大家都关心的信息上。接下来就是盈利模式的问题,Digg收费是不现实的,没有人乐意花钱买本来免费的内容,即使内容经过了人工筛选也不会有人乐意为此付费。于是广告成了唯一可能的收入来源,到此为止一切清晰,但只是空中楼阁,还没有实现。

此时的Jay已经搬到了纽约,只是通过电话和Kevin交流这些想法,Jay每个月还会从equinix收到一点微薄的工资,此时正在筹划去咖啡店打些零工来贴补家用(作为一家纳斯达克公司的创始人,的确惨到底了)。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找到咖啡店打杂的工作之前决定先把Digg这个点子实现了看看。Jay和Kevin两个人当时都没什么钱,但是其实互联网创业往往不需要太多钱,尤其他们的Digg是个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的平台,除了网站之外就没什么其他成本了。Digg最开始的预算是1200美元,Kevin从加拿大的Halifax雇用了一个PHP程序员来做原型,1200美元两周时间PHP程序员按照最初的设计把网站完成了。但是Kevin和Jay都是完美主义者,又在细节上纠缠了两周,设计改了又改,最后实际成本是2500美元,然后Digg就上线了。最开始用来的是租来的主机,按Jay的说法是每月一百美元的廉价服务器,廉价服务器很快扛不住负载了。用PHP搭档构架也撑不住那么多用户。这种迹象的出现对任何一个有商业模式的startup其实都是好现象。因为Jay以前有过成功融资的经验,他们很顺利的找来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网站构架重搭一系列步入正轨,从此有了今天的Digg。现在Kevin是Digg的首席构架师,Jay是Digg的CEO。

Jay在回忆Digg初创阶段的时候讲了他对互联网创业的一个观点: 任何时候你有了一个点子,只要能说服自己,就去实现它,如果自己不会做网站就去找FreeLancer的程序员,比如rentacoder之类的地方,初始阶段的成本其实很低,但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有人读过创业成功的统计数字,大概不到1%,这么低的成功率让大部分跃跃欲试的人望而却步。Jay认为其实很多优秀的点子做出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没有商业模式的点子听上去再诱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产品原型到商业模式之间的过渡至少需要6个月,能否完成这个转换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另外关于融资,Jay的观点是尽量少拿钱,有很多融资高手可以几百万上千万的拿到投资,但问题是你拿到这么多钱来做什么?大部分的创业公司是不需要这么多钱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拿得越多,死得越快,不拿钱或少拿钱的创业公司大部分是创始人自掏腰包,使用起来就会格外小心。投资人的钱Burn Rate很容易就很高,因为融来这么多钱其实公司大半也不是自己的了。

Tuesday, July 14, 2009

改了个名字

创业之音比较土,而且有抄袭美国之音的嫌疑,最关键的是voice应该翻译成人声,那就改成创业人生(人声)吧

Monday, July 13, 2009

第一篇Digg 1

先写一点,Digg的创始人Jay其实是一个很牛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equinix.com的创始人,Jay曾在DEC工作。啥?没听说过DEC?也难怪,这家公司已经倒了,但是在90年代初期DEC基本上是计算机的代名词,PDP-11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equinix来源于DEC的一个实验室项目。折腾了这么久还没到Digg呢,兜这个圈子是有原因的,且听下回分解。

圈子再绕大一点,Digg的创始人Jay大学读的是波士顿大学(好像波士顿地区Boston University,Boston College有不少的学生出来创业,BC应该是有个创业相关的专业)。但是Jay读得不是IT专业,而是声学工程,他当初的理想就是进入电影界,做个音效师。大学毕业之后Jay来到旧金山,他一心想从事电影音效工作,但是找到的都是端茶倒水扫地擦桌子的工作(他本人原话coffee and broom,估计潜规则都潜不到自己身上,郁闷啊)。他住在旧金山北部一个挺破的区,电影界的打杂工作甚至不足以支付他的房租。于是他开始找些IT的零活来做,因为他对IT类的技术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工作很快就带来了收入,甚至有人愿意给他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位。Jay是一个矢志不渝的四有青年,拒绝了所有的长期IT职位,一心在电影圈打拼,但是终无所获。最后他决定放下包袱,周游世界,重头再来,这个时间大概是92~93年。

Jay周游回来之后加入了一个做网络的startup,那个时候其实还是互联网的婴儿时期,大家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按照Jay自己的话说,很多高科技的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最需要的东西其实就是common sense,这也是沉迷于技术的人往往缺少的,越简单的可能越看不到。在这个start up之后96年Jay加入了DEC在Palo Alto的一个研究项目“Palo Alto Internet Exchange”( 看上去这个东西好像就是最早的交换机?)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跟另一个人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是当年的DEC太大了,按照Jay自己的话说想在这么大的一个公司里面推广这些想法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两个人跳出来创立了equinix。

现在DEC死了,但是跳出来的equinix还活得很好,这似乎是硅谷硬件公司的宿命。比如SUN,DEC以及Compaq,你要是在90年代初期关注过国内计算机的报价,这些都是要六位数人民币的品牌。

有意思的是尽管equinix活下来了,纳斯达克上市了,火了,Jay却没有因此挣到多少钱。直白一点说,他失败了。当然他自己说的不那么直接,按照Jay自己的说法是他放权过快,跟公司的管理层意见不一致,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当年亲手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们cash out的钱比他自己要多多了,因为他对公司失去了控制权。对于Jay来说就好比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眼睁睁让别人拐跑了,而且最郁闷的是他没有在最高点抛出公司的股份,手里拿着的大部分股票在.com泡沫破裂之后一瞬间缩水到原来的1/32。Jay有三个小孩,他把手里的全部股票出尽之后只是刚好够支付三个小孩的大学学费(按照美国的习惯父母要管孩子到大学毕业,然后就撒手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创始人,Jay开得是一辆九年旧的破车,从来没买过跑车,也没享受过奢靡的生活,距离财务自由更是十万八千里,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顺便说一句,在职业经理人的体系下,公司创始人被逐出公司并不鲜见,最著名的比如乔布斯被苹果扫地出门,当然后来又请回去了。但是equinix如果一直有Jay掌舵,或许就不会想现在这么成功,创始人的存在如果不能够为公司做出贡献,甚至是有负面影响,他就必然面临被迫出走的局面。一个人走了可以让公司活下来,尽管残酷,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如此,这也被证明是大部分成功企业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企业创立之后员工(包括创始人)应该忠诚于企业制度而不是创始人个人。

扯远了,回到倒霉的Jay。此时的Jay已经心灰意冷,厌倦了商场的厮杀,准备退隐山林去也。当然他要是真按照自己的退隐计划实施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Digg了。Jay的退隐计划实施了第一步,他们在纽约州的郊区买了一个很便宜的房子(看来Jay是真的厌倦了硅谷,一下跑到最东边去了),然后全家搬到了纽约,发誓从此再不踏入硅谷一步,这是一片伤心地,死亡谷,惨啊。

这时候轮到Digg的另一位创始人Kevin出场了。Kevin也不是IT科班出身,他更搞笑,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他跟Jay认识是由于他主持的一档叫“Screen Saver”的电视节目,有一集介绍equinix和internet的关系,Kevin采访了Jay。

我是谁?这是啥?

我是一个硅谷的IT从业人员,工作比较务虚,所以闲得难受开了这么个博客。

这个博客其实是 http://www.venturevoice.com/ 的中文版
所以直接译名就叫创业知音了。

http://www.venturevoice.com/ 上面有一些创业人士(目前都是成功人士)和投资人的访谈
都是以英语录音的形式存在的。

为啥要去听这些录音呢,因为每天开车上下班太无聊了,就把这些访谈刻成了CD来听。
这些访谈基本上是一些创业公司的真实记录,有些东西听着还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想写下来。

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也不保证能及时更新,文采更是没有,只是希望对某些人有用吧。

Friday, July 10, 2009